
青团虽然原先是祭祖用的冷食,但在喜糯食的江南,这一清明前后才能短暂出现的特有小吃,自然而然也成为了茶余饭后的填肚小点。馅料不断丰富创新后,更是成了清明时节不可不尝的特色小吃。细究下来,“青团”南方各地几乎都有,只是叫法和形状不同罢了。归根结底都是用浆麦草、艾草、其他绿叶蔬菜汁等经过处理后,与糯米粉混合变身绿色面团,然后揪一小团包入各种馅料,上蒸笼蒸熟得到的“冷食”。青团的皮要兼具软糯和Q弹,“黏纸但不能黏牙”。

清明吃青团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寒食节。两千多年前,晋文公重耳火烧绵山,误杀功臣介子推和他母亲,追悔莫及的重耳下令在他们的忌日禁止开灶用火,“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”,全国寒食三日,是为寒食节。
广大群众集思广益,发明出冷食青团的时间有说是唐,有说是宋。清朝文人徐达源的《吴门竹枝词》道“相传百五禁烟厨,红藕青团各祭先”,青团本来主要用于祭祀,后来才渐渐化身春季的使者,成为期间限定的美食。
由于“清明”和“聪明”谐音,明清时,抱着幼儿向邻里乞讨“清明团子”成为民间新风尚。

清代美食家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写青团的做法:捣青草为汁,和粉作团,色如碧玉。青团的美味,就像春天一样美好又短瞬即逝。4月2日中午,教工食堂,春天和你有约,美味等你来尝。